香港服务器 https://www.changxingyun.com 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放屁、腹泻、“辣妹病”人群患病率达5%-25% 撰文 | 燕小六 凌晨,屋里一阵阵叽里咕噜声。那是肠子在吱哇乱叫。 持续10多分钟后,康妮奔进厕所,坐上马桶。噗呲噗噗噗呲呲噗…… 终于,一切归于沉寂。她抓起手机,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帖子:“你得明白,所有辣妹都有IBS (Hot girls have IBS) ’。” 图片说明:jsyk=just so you know,意为“你得明白”“供你参考”。 IBS学名肠易激综合征,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,以女性多见。“表现形式多样,包括腹痛、腹泻、便秘,可以合并出现,也能交替折腾。”嘉会医疗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总监夏璐医生告诉“医学界”。 美国生命科学网站STAT“考古”称,康妮的帖子或是“辣妹都有IBS”的原始出处。消息发布于2019年5月17日,当时她25岁。 推特和TikTok (海外版抖音) 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7月,带“IBS”标签的帖子,点击量已超50亿。 图片说明:TikTok上有大量关于IBS的短视频。 “热搜”还烧到国内。 微博最近一次送IBS上“话题”,是今年6月初的“高三学生患肠易激综合征一天腹泻10多次”。当事人也是个姑娘。 而知乎有个常年热议话题:“你得过什么怪病?”高赞回答之一是:“IBS,了解一下”。 不雅标签,火了! “我认识最漂亮、身材最好的姑娘们总在抱怨肚子不舒服。”康妮告诉STAT。 康妮从小就肠胃差。时不时腹痛来袭,吃完就拉。有时一天蹲几次大号,有时几天蹲1次,便意汹涌,但久蹲无所出。 康妮表示,当初自己发推,纯是因为闹肚子睡不着、上网发发牢骚,没想到会成为一个热搜标签。 截至2022年6月底,“辣妹都有IBS”相关短视频点击量在TikTok上超1180万次。带“IBS tiktok”标签的,浏览量超6270万。 “明明是让人生理不适的‘屎尿屁’问题,通过剪辑、配乐、表情包等方式,一下子就幽默时髦了起来。”数字新闻网站Insider报道。 美国CNET网站称,这个转变并不容易。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研究发现,过去就诊泌尿外科的女性中,76%存在肠道症状,如排便困难、便失禁等。但会主动告知医生的,寥寥无几。 女性“拉稀”,并不羞耻 《粪史》 (History of Shit) 一书指出,关于“屎尿屁”的污名化,或始于文艺复兴时期。现代冲水马桶问世后,上厕所的私密性不断加重,成为一个不能“外传”的话题。 “女性受制最严重。纯洁的女性被认为应该是干净、无味和整洁的。”《纽约时报》援引心理学家尼古拉斯·哈斯拉姆 (Nicholas Haslam) 发言称。 简言之,他们认为女性没有、也不该有排泄行为。 “过去,如果因为IBS请假,你会对老板说‘我不舒服’。假设要缺席朋友聚会,你会说‘我今天不想出门’。但你不会告诉他们,我的肚子在打鼓,有东西要喷出来了。”IBS患者、克里斯汀·奥利弗 (Christine Olivo) 吐槽,“如今,我一说是IBS,对方秒懂并会意一笑。” 图片说明:克里斯汀 · 奥利弗(Christine Olivo)在TikTok、Instagram等多平台,发布大量关于IBS的内容。 精神心理专家、晴日心理创始人何日辉告诉“医学界”,要感谢社交媒体的兴起。其传播特性引发从众心理,让人们能公开讨论IBS。 他指出,从众心理分两种形态。一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顺从,虽然行为一致,但内心并不认同。另一种则是“接纳”,内心认同,行动也保持一致。 “当IBS成为一个标签、一种社会现象,病耻感会随着广泛讨论而下降。大家知道,原来不仅是我有这个问题。这种从众心理更多表现为‘接纳’。”何日辉认为,这是IBS话题“流行化”的积极一面。 STAT认为,“辣妹都有IBS”成为标签,也和90、00、10后崛起有关。他们是线下的小透明、线上的VIP。做有破坏性的一代、给自己打个性化标签,是他们的表达欲。 “IBS在人群中很多见。有研究显示,其人群患病率达5%-25%,以年轻人多见。他们在社交媒体高度活跃。”夏璐告诉“医学界”。 而且,IBS自带话题属性,容易出梗,也使其更易被标签化。在微博、知乎上,网友们聊起IBS,必谈:“但凡考试/出差/面试/相亲……,一定拉稀。” 小心“越讨论病越重” 成年后,康妮成为一名高级厨师,她开始“自疗”。 她告诉STAT,如果饮食均衡、避开重加工食物,保持规律运动,这一天可能就是“无IBS日”。 反过来,她可能立刻有反应。“规律就是,越担心、症状越重。” 这种现象属于焦虑状态的躯体化症状,是病理性条件反射,加重或和“自我清醒催眠”有关。何日辉解释,简单说就是不断自我提醒,“有些人最初可能只是有偶发或者轻度症状,反复自我消极暗示后,症状会增多、加重。” 何日辉认为,如果人们长期给予自己的是消极暗示,如IBS病因不明、难以治愈、无法康复。面对社交活动出现灾难化思维,会加重心理压力,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,致症状加重甚至恶化。 “IBS患者往往更情绪化、非常敏感。有研究提出,很多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功能异常。”夏璐说。 我国云南研究发现,相比健康人,IBS患者可能更多抱怨生活中的应激事件。其症状的发生、严重程度等,和应激强度有关。“看上去是消化内科的问题,根子可能是很多事儿、压力导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、慢性应激状态。”何日辉解释。 何日辉、夏璐都认为,专家、媒体的正确介入很重要。“要多传播积极信息,消除民众的焦虑、恐惧感。” “建议久治不愈的IBS患者,可以到有心理科参与的MDT (多学科诊疗门诊) 试试,寻找更好诊疗方案。”何日辉表示。 关注是好,但别自疗 哪里有焦虑和流量,哪里就有市场。 “辣妹都有IBS”火了以后,自疗食谱、减压课程等火爆网络。 2021年秋至今,美国4个城市的闹市区竖起粉色大海报,上书“辣妹都有IBS”。这些海报一度成为新晋打卡点。其中之一位于纽约时代广场。 图片说明:2022年初,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出现一个新的打卡景点:一块大幅粉色海报,上书“辣妹都有IBS”。 这些海报是食品企业BelliWelli的营销手段之一。该企业创始人凯迪·威尔森 (Katie Wilson) 是IBS病友。16年前,她在一次国际旅行中突发食物中毒,此后一直有胃肠功能问题,被诊断为IBS。 康妮坦言,她有一些疾病知识、食谱取自凯迪·威尔森的社交媒体。“IBS也是我自己诊断的,没看过医生。”康妮告诉STAT。 “任何疾病能被关注,都是好事。关注越多,投入越大,认知就越充分。但我担心,有的人会根据症状给自己套诊断、对号入座,结果忽略了正规治疗。”夏璐告诉“医学界”。 她指出,疾病分成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。炎症性肠病、肠道感染、胃肠道肿瘤等疾病也可能表现为反复腹泻、便秘。若当成IBS处理,小病会拖成大病。 社交传播使病情正常化,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:即人们对原因视而不见。 上一个被社交媒体放大的“流行病”是抑郁症。一方面,抑郁症通过社交媒体,积蓄力量、对抗污名化,得到社会重视和理解。 另一方面,忧郁、痛苦、倦怠、闷闷不乐等正常情感,在社交媒体经历病理化,进而娱乐化、流行化的过程。如今,网上随处可见“抑郁症自测量表”,部分信息自我矛盾。专业人士奔走相告,急于澄清大众误读。 IBS可能正处于认知觉醒、过度曝光、解构权威、信息冲突等一系列快速转变中。 在看本文的你,千万别做没病找病的葱头、急于脱病的韭菜,也别做以偏概全的“摸象人”。 资料来源: 1.From social media to pink billboards, it’s suddenly ‘hot’ to discuss gut diseases. STAT 2.Are you a 'hot girl with IBS?' — the TikTok trend raising awareness of common stomach problems. Insider 3.Why Every Hot Girl Has IBS… Or Anemia… Or Depression. Refinery29 4.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述情障碍及人格特征调查. 国际消化病杂志. 2013年6月第33卷第3期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