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惊天救援讲的什么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ysxm/10575.html “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....” 这句话用来形容旱涝灾害无缝衔接的山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,今年的山东前一秒还响着旱灾警报,结果下一秒却直接被大水盖过了。 上旬大旱,下旬洪涝 2022年,自进入夏季以来,山东就一直在干旱的边际线上徘徊,待到了五月下旬时,全省就直接变成了干旱影响区,部分地区甚至存在重度干旱的可能。 在6月2日时,山东省气象局还一度拉响了干旱警报,根据卫星遥感和山东全省自动土壤水分站监测数据来看,在这一时期中,山东干旱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64.3万亩,其中重度干旱区域有着306.2万亩之数,这意味着山东即将迎来农业上的大减产。 而且,令人绝望的是,根据山东气象局的检测,山东直到中旬都不会再有降雨,这意味着干旱的情况还会进一步恶化,如果没有水源支持,不少轻度干旱区将会转换成重度干旱区。 这可让山东省政府急坏了,一时间,整个山东都投入到了“救旱保收”的工作中,尤其是重度干旱的临沂、枣庄、日照、济宁、泰安等七市,运水工作可谓连轴转。 然而,就在山东人民积极自救时,气候却玩起了“天有不测风云”的伎俩,正如山东气象局的播报,山东在中旬是没什么降水,可这并不代表下旬没有。 自二十号之后,山东就迎来了雨季,等到了26号时,降雨直接变成了“强降水”,是真正意义上的瓢泼大雨。 这一刻,山东人民赶忙收住干旱警报,并迅速吹响了抗洪的集结号,号召全体山东人民积极抗击洪灾。 而这场大雨可比先前的干旱来得迅猛多了,山东人民还未做好准备,一夜之间就已经“泡”在了水里。 只见青岛有半人深的“河道”中,到处飘着无所适从的车辆,沿街的店铺更是早已被大水“攻破”,店主及其店员都只得在铺子中等待救援队伍前来救助。让青岛人无奈大呼:“这回相信咱们没有德国人造的下水道了吧?” 降雨的持续进行,意味着山东能够“看海”的城市还将陆续增加,这对于山东人民简直就是继干旱后的又一大坏消息。面对山东的洪灾,不少网友纷纷在网络上发问:“为什么每逢大雨,城市就会严重内涝,难道是排水系统老化吗?” 但其实这种看法是较为单一的,而且有时候也比较“冤枉”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。 城市内涝是下水管道的问题吗? 每逢大雨,就有“内涝”,房屋和车辆被雨水淹没,大量物资和设备遭到损毁。这些仿佛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标签。 按照我们正常的想法,城市出现这种内涝,那一定是下水道出了问题,毕竟一个城市的内涝就只跟降雨和排水有关系。 然而通过近几年的具体分析,其实很多城市的内涝是与地势有关系的。 我们虽然无法完全操控天气和降雨量,但地势却可以决定一个地方的汇水量。正所谓“水往地处流”,如果有人住在山谷中,遇到强降水时,不仅要遭受暴雨,就连两面高山上的流水也会源源不断地汇入山谷。这样一来,山谷所承受的水流量就会因此变大,那么内涝和洪灾也就无法避免了。 但是在平原地带,因为地势总体平坦,我们很难察觉到低洼区的存在,也就无法判断“流水”的走势,但是水流对于低洼地带却很敏感,在我们hi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积水。 同时,近几年的地铁建设,会导致地势出现下陷,这就使得不少地区以肉眼不可见的趋势下沉,最终变成了区域中低洼。待大暴雨来临时,四周区域的雨水就会一同汇向此地,最终导致内涝。 为了应对城市积水问题,各部门在如何排水方面也有相应的对策。比如依靠井盖、排水孔的方式,让地表积水更快地排入下水道。而绿地渗透,其实就是靠着泥土这种软土的透性,将雨水从地表逐渐转入到土壤中。 可在这一阶段中就存在着很多问题,比如排水口被垃圾阻塞和绿地过少,这些都会导致地表雨水无法下渗或者下渗速度太慢,最终形成积水严重地局面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,那就是城市中所规划的绿化带基本都是高于地面的,这使得雨水往往都汇聚在水泥公路上,根本无法通过绿地和土壤渗入地下,这是极其不合理的。 同时,管道阻塞、水量承载不足以及下水管道密度低等问题,也会导致进入地下的雨水会从地下管道中溢出,进而冲开井盖,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水中“陷阱”,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。然而,这些问题虽然说起来很容易,但谈到解决却个个难比登天。 比如下水道堵塞和垃圾处理工作,这听着很简单,但一个城市的排水口实在多如牛毛,环卫工人根本不可能24小时全天候“盯梢”,再加上大水来临时,垃圾也会随洪流转移,这让垃圾处理成了大难题。 另外,地下管道问题要想解决也很难,这主要是因为地下管道往往是提前埋下,若要后期加强,那就要涉及重新挖开的工程,可管道又往往是与道路并行,一旦挖开必然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,这让光是报批工程就极其困难,就别提施工难度了。 那解决内涝如此困难,就可以不解决了吗?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相反,我国的态度是“越难解决就越要解决”。 内涝问题,耗资百亿 抱定了这样的想法后,我国的各个城市便开启了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的模式,开始因地制宜地开展防洪解涝的工作。 比如郑州就提出了“海绵城市”的举措,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,充分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。 这是一种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,极具绿色和科学性。 又如海口提出的“排涝泵站”策略,这是一种充分运用海口河海诸多的排涝策略,即使用压力泵将城市内涝排到周边河海之中,并且加固泵站压力,让河海雨水无法倒灌回城市之中,这便是因地制宜的典范。 然而,这些解决之策虽然十分先进有效,可其投入也是十分惊人的。 据统计,郑州为了打造“海绵城市”,新规划了涝水行泄通道191条,并新建雨水管网2576公里,在主城范围内提标改造15座泵站,规划新建64座泵站,整个工程的建设工期预计在十年。 这意味着郑州在未来十年内,都将在此项目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精力,同时,根据郑州的透露,这一次改造工程总花费也达到了500亿人民币,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,可见郑州对于解决内涝,可谓不计人力、财力、精力了。而海口也同样在内涝上花了270亿元。 可是,投入如此多的资金进行建设,其实对于城市排涝的效用依然很小,至少就郑州而言是这样的。 毕竟改造工程是在2018年时获批动工的,可如此几年下来,郑州每年该“看海”还是在看海,丝毫没有耽搁。 当然,这其实和城市建设有着很大关系,因为郑州虽然投下重金整修排涝,可这几年间,郑州本身也在发展,这就会导致管道、排水口的负荷量依然在增加,进而影响到最终排水。 不过,正如前文所述,问题难解决也要解决,随着全球变暖的严重,多地的降水也会变重,这也就意味着城市改造会进入“常态化”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